著名诗人吉狄马加:黄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我用诗歌赞美她|道中华大讲堂系列之⑦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河流养育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进入21世纪,全世界都在重新诠释自己的文明,尤其是众多大国。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来看待我们自身的文明和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我想通过诗歌来写这一条河流,也是诗人的崇高使命和责任。”
2月29日,“道中华大讲堂”第七讲在中央民族大学开讲,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讲座上说。
▲吉狄马加在“道中华大讲堂”演讲。(黄哲摄)
不同时代的诗人,
对黄河有不同的理解
《大河》是我在2017年写作的一首300行的长诗,这首诗就是写黄河的。几年过去了,《大河》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几个国家的文字。为什么今天要和大家交流这篇长诗的写作?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我想让大家进一步地了解黄河。
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很多伟大的诗人都写过黄河,比如唐代的刘禹锡、南北朝的范云,还有唐朝的王维、李白等等,这些诗歌也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诗歌宝库中的经典。
▲黄河美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然,不同的诗人,对黄河有不同的理解,每一个诗人眼中的黄河,我个人认为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从诗歌美学的角度来说。那么在每一个时代,诗人们如何去把握大的历史时代背景?
从几千年的历史时期来看,在众多写黄河的诗歌中,有很多叙述性的表达,但抒情诗占了大多数,侧重于情景交融,而且客观来说大部分都是短诗。现在的诗人不像过去古希腊人荷马那样去写《伊利亚特》《奥德赛》这样的叙事诗,我个人认为,叙事诗所承载的内容已逐步被小说所替代。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中国的诗歌中,既有通过我们大量的文字记录下来的经典作品,还有我们民间的谣曲、民歌。关于黄河,我们中华民族留存了一片诗歌海洋,为后世留下了非常丰厚的诗歌资源。
▲大型实景演出《黄河谣》在宁夏青铜峡上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诗歌是个体情感的普遍性抒发
写这样一首长诗,最重要的一个初衷是,我想写一首属于我个人对这条伟大的母亲河流的致敬之作。
用一首300行的长诗写黄河,这需要一个很重要的结构。其实自20世纪之后,全世界范围内,篇幅几千行且成为经典的长诗是很少的。而长诗也不应是完全绝对的抒情,还要来源于神话、历史、实证、典籍、民俗传承、礼仪、文化思想等内容。
我在写这首长诗的时候,去到了山东的东营,看到了黄河进入大海的壮观景象:一半是蓝色的、汹涌的大海,一半是阳光照耀下像金子般闪光的黄河。我当时在想,大海在拥抱黄河的特定情景下,一个诗人会想什么?我当时的想法是:对于大海来说,它是不是呼唤过这一滴水?而当黄河还是一滴水的时候,是不是听见了大海的呼唤,知不知道自己将会汇聚成一条伟大的河流?这种双向的奔赴启发了我写这首诗,再加上我这些年的积累,以及找到了我自己的表达方式,我才能写出属于吉狄马加的《大河》。
▲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壮观景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另外还有很多感性的思考,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比如我在游走黄河九省区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地方志记录的很多内容都值得我们去了解,过去很多当地的文人以不同方式将其记录下来,有些内容还没有进入正史,但是我们仍能从这些有着千年历史的记录中感受到黄河两岸文化历史是多么丰富,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学习。其中的很多情感抒发来自个体生命,是对个体生命的某种解读,但这种个体生命如果能真正反映出人类的普遍情感,我相信它在全世界一定能找到知音,这也是我对写诗的一个看法。
《大河》的形成过程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实际上这首诗包含了我个人对黄河文明,甚至是整个中华文明形成过程的理解。
黄河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想象
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怎么来写黄河?实际上我想要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上来看。
21世纪以来,很多民族都在阐释自己的文明,重新书写自己的历史(包括神话)。我写的这首长诗《大河》,其实是想突出黄河的精神史和心灵史,所以我们就要看到这条河流的精神源头和形成历程,而这个精神源头毫无疑问和神话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想象相关。
▲《五星出东方——和田历史文物展》中介绍了昆仑神话。(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我看来,昆仑神话是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神话体系,在将它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古印度神话等神话进行比较时会发现,其实神话往往并不是我们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种完全虚构的存在。
比如我们在读《山海经》时,会发现《山海经》所记录的很多内容——其实从文化地理学角度来说——都有它真实的地方。当然现在学者对此进行了很多考证,但是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黄河的源头和昆仑神话是有密切关系的。
基于这些理解,我在写这首长诗的第一个部分时,更多呈现的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神话,而且像西王母、瑶池等内容,实际上从文化地理学角度来说,往往能找到现实的对应,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考证。
▲北凉壁画:月亮与西王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际上很重要的一点是,这首长诗是要从我们神话最初开始的时候,去呈现我所理解的黄河的精神源头。
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黄河全长5400多公里,穿越了我们9个省区,其发源地在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如果在座的朋友们要去探索黄河的源头,必然要去巴颜喀拉山,也要去扎陵湖和鄂陵湖。
这首长诗的最开始写了我们和昆仑神话的关系、我们和雪山的关系、我们和我们精神文化源头的关系,然后一直写到今天的现实:从巴颜喀拉山一直写到我们黄河的入海口——山东东营。黄河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开始往下流,除了青海,还穿越了甘肃、宁夏、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再到山东,共计9个省区。这条河流既是一个精神存在,又是一个现实存在。
▲巴颜喀拉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就是在黄河两岸,特别是在黄河的中下游。回顾黄河历史,在新石器时代,黄河文明是我们中华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起源期;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并开始养猪和狗,逐步在黄河两岸定居。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两岸种植了更多的农作物,同时也出现了青铜等金属制品,社会结构开始变得更复杂,有了部落联盟和国家政权的雏形。到了商代时期,在大型王朝的治理下,以首都为中心,市场逐渐繁荣。
这些发展历程都与黄河相关,说明黄河文明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历史文明、商业文明、文化创造等方面都紧密联系在一起。
黄河见证了我们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黄河文明的发展延续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如今我们在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候,我想我们应该回到历史。回到历史就可以看到,黄河两岸文化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例如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在黄河两岸进行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促进了中华民族整体文化历史的发展,使主体文化变得更强大,更具有包容性和活力。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地处黄河一级支流秃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沟交汇的台塬梁峁之上,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是中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石筑城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黄河两岸曾出现过大量古代形成的城市,有的成为了遗址,有的甚至是遗址下面还有遗址,埋了好几层。我建议大家有机会都可以去青海看一看,以利于了解我们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形成过程。
在写这首《大河》的时候,我从黄河源头开始,穿越了全程的九个省区。我看到,每个地方都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而这些传统最终形成了一个大的辐射性的、弥漫式的黄河文明,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活力,呈现出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过程。
黄河为什么会被称为母亲河?当然了,这条河流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次的泛滥和改道的情况。我们也在和这条河流形成一种充满热爱同时也在不断和解的情感,这就是一个精神史和心灵史的发展过程。黄河是一条自然的河流,但我从来是把它看成是鲜活的、精神和文化的河流。
▲合唱团在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激情演唱《黄河大合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总的来说,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诗歌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仍然有它特殊的意义。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应该仅仅是物质的人,还应是精神的人,精神的人就需要我们用精神的食粮去哺育。在当前这个纷纭复杂同时也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和无数想象的时代,我认为诗人依然有他存在的价值。只要有人类存在,诗歌就会永远地存在下去。
监制 | 王翔宇
责编 | 才丽媛审校 | 高艳鸽制作 | 郭欣欣推荐阅读
草原公主为何热衷于儒家文化?从700年前的那场“派对”说起|乾元永续之①
在唐卡里发现喜欢cos菩萨的文艺青年
公主出个嫁,走了两年多|西藏有路 古今不同之①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